目錄
Toggle如何培養孩子的競爭力?
這應該是很多臺灣爸媽很關心的教育話題。
今天Fun School Online的小編參加一個難得的講座,由一所陪伴孩子具有成長型心態和創業精神的STEAM實驗小學 Core School 主辦,講者是一位在五大洲教過書,從撒哈拉教到亞馬遜,從貴族學校教到難民學校的國際老師-俞錦梅老師。(這寫在履歷上,真是酷到爆表。)
註:點紅字可以連結到相關網頁。
體驗不同風俗民情後,她以一位教育執行者的角度,對各國教育制度、文化做了精辟的觀察分析,提供許多值得臺灣教育省思,以及臺灣家長努力的方向。
向中南美洲的媽媽學習優雅
「孟母三遷」可說是中華民族重視子女教養的經典寫照。在我們的文化認知裡,許多父母總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從小就要督促孩子學習,補這個習、補那個習,要為孩子犧牲奉獻,以為這樣才是盡責的好家長。
於是臺灣產出了「焦慮的、疲勞的、無奈的」父母,
和「很壓抑、很辛苦、很被動的」小孩。
面對這些憂慮又認真的家長,俞老師分享中南美媽媽是怎樣溫柔、優雅的帶小孩。
「向中南美媽媽學習,去做你想做的事,讓孩子在旁邊看,他有興趣就會自己跟上來。」
「不要把你錯過的遺憾、期望,全冠在孩子身上;他做得好的事,不見得是他的興趣。」
當媽媽過得滿足、開心時,才能保持無比的溫柔,優雅的培養出不尖叫胡鬧,穩定性高的孩子。
在最貧困的國家,見識到學習力最強的學生!
俞老師分享在她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見到記憶力最強的學生,是在全世界最貧困的撒哈拉沙漠邊的國家。這裡的人因為資源缺乏,沒有筆沒有紙,識字率只有12%,也就是每100人中只有12個人識字。因此,什麼都用頭腦記起來,練就超強的複述能力和記憶力。
然而,這些超級學生,就算「贏在起跑點」,卻沒有成為世界精英。
為什麼?
是教育方法的問題。
擁有分析、判斷、做決策的能力才值錢。
歐美教育較開放,沒有制式的教材,老師們自主性高,但也得各憑本事,讓孩子買單。鼓勵大量閱讀和體育活動,著重「分析、判斷與執行力的培養」,他們愛用「為什麼」了解孩子的思考方向,用「申論題」了解孩子學習的思考邏輯,對和錯不是重點。
尤其是現在,以及無法預測的未來,因為AI技術的突飛猛進,這種邏輯推理、分析判斷的軟實力更是重要!
相較之下,臺灣的教育偏重不實用資訊的背誦,從背單字到背木蘭詩,從幼稚園到國家考試。但背再多也背不過超級電腦AI!臺灣的教育很少告訴學生「為什麼」,大多叫學生「背起來」就對了(因為老師的老師也沒有教為什麼…🤷♀️🤷♂️請不要考倒老師😂)。
歐洲父母敢放手,讓孩子更獨立,孩子勇於嘗試不怕犯錯,就算只有14-15歲,也能獨自駕帆船環遊世界。
臺灣的父母太勤勞,幫孩子做牛做馬、幫孩子下決定、幫孩子擔心未來… 。
於是,寶寶心中有憤怒、有苦悶、有壓力,但寶寶不說,或是他們習慣了,不知道怎麼表達。於是這些影響了他們,孩子容易吵鬧、發脾氣、坐不住、不專心… 因為內在失衡了。這也讓他們慢慢失去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延伸閱讀:網評/有懶惰的父母 才有獨立的小孩 |ETtoday新聞雲
為什麼我們的英文都學不好?
目前英文還是全世界的主要溝通語言,學好英文很重要。但要怎麼學好?要學到多好呢?
一個國中以下的孩子,到國際學校唸書,從完全不會英文,到說得幾乎像母語者一樣好,竟然只花兩年,怎麼辦到的?德國的學生開始學英文的時間跟臺灣小孩差不多,一週只上兩小時英文課,每天3點就放學,為什麼他們的英文就是學得比我們好?
原來差別是,他們的英文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考文法、考單字、考翻譯的。在國際學校他們每一個科目都用到英文,而不管是國際學校或德國學校的孩子都有大量閱讀英文書籍的習慣,因此英文很自然就會學得好。(是的,所以說不要背單字,是要整句整句學起來用的)
「都怪我們身在臺灣!沒有環境啊~難怪英文學不好!」你是否這麼想?
的確,在臺灣是比較缺乏英文環境,但現在網路資源很多,英文的書籍和影音教材很多,臺灣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要主動創造說英文、用英文的環境已經簡單太多了!重點是,要「主動一點」。
但如果只逼孩子唸英文、多閱讀、好好讀書,身為父母的自己卻不學/不用英文、不閱讀、也不再學習,這樣的身教能達到的效果可能會很有限。因為父母的影響力遠大過學校教育。
>>延伸閱讀:如何學好英文?線上課程、補習班、家教優缺分析比較 (上)
接著,得聊聊哈利波特的餐桌了…
照片出處:http://www.siaholidays.com.tw/product_info/AL1412150355/
談教育關哈利波特的餐桌什麼事?(並不是小編肚子餓好嗎)
俞老師說歐洲和中南美很多學校不管再小,一定有共同用餐的餐桌,就像哈利波特電影那種的縮短版。而臺灣學校的孩子吃午餐就在自己的位子上。
這有什麼差別?
同桌用餐是給孩子機會練習社交能力。
不管是跟大人吃飯、跟同儕吃飯、跟年紀更小的人吃飯,從小就要練習跟不同年齡的人聊天,建立關係。同時也是從小培養在餐桌用餐的習慣和禮儀,沒有那種要爸媽追著餵食,或孩子在餐桌旁亂跑亂叫的狀況。
你有多久沒有跟家人一起在餐桌「專心」用餐,好好聊天了呢?
(用餐時請先把手機收起來,把電視關掉。)
俞老師曾在英國攻讀國際關係,長時間關注國際新聞,又遊走各國,所以有家長提問如何增加國際觀。俞老師認為培養國際觀的重點是要保持「好奇心」和「主動找資料」的能力。國際觀指的是了解國際重大事件的狀況,需一段時間的觀察,才能理解各國事件的關係與來龍去脈。保有好奇心和主動找資料的能力才會想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並保持關注,也才能提高對世界動向的敏感度。
主動找資料的能力真的很重要,拜網路所賜,幾乎什麼都可以在網路上學到。只是網路查到的資料都是零碎的,還需要組織整合的能力,才能學到較完整的內容。也可以用線上課程學習,至少對某一種主題或技能,是一個較有系統的學習方法。
而且我一直不擅長的歷史、地理也很重要啊!
當我是小屁孩時,一直不懂去背這些過去發生的事,以及山川鐵路有什麼用,只要不能理解的事,我就學得很差。
一直到後來,跟很多外國朋友聊天,發現很多西方朋友對其他國家的歷史、地理、主要產出物都能侃侃而談,我才明白這些資訊可以用來判斷投資經商。要是當年我的老師也告訴我這一點,我一定會卯起來把歷史地理學好的!為什麼學校老師都沒教這個呢?
最後,對於想為孩子提早準備的臺灣爸媽們,俞老師建議就讓孩子好好發展自己的興趣吧!
世界變化很快,現在很多工作都是十年前不存在的,沒人知道下個十年、二十年會怎樣。但看到AI的急速進步,可以確定的是,培養思考決策力、創造力、社交能力與專業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 延伸閱讀:AI的崛起,你的工作容易被取代嗎?如何向全世界的專家學習新技能?
今天的講座很精彩!小編的腦子裝滿滿,筆記不小心也打成一大篇了!希望這篇筆記,能為臺灣教育盡一點心力。
想看俞老師的演講影片 >> 請點我
歡迎將本文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
>> 推薦好書:STEP高效能父母學:整合阿德勒學派與P‧E‧T‧親子雙贏溝通課程的輕鬆教養法
>> 推薦好書: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 推薦好書:學歷的有效期限只有3年,思考力才是孩子成功的保證書:教出「高學力」的孩子,讓他學會獨立、思考、奮鬥,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SaveSave
SaveSave
Stay connected